为害症状
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这一点与猝倒病不同。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倒状,逐渐干枯死亡。
侵染循环
病菌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茎,根部引起发病。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发生因素
栽培因素: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床苗排湿降温,加强通风,增加光照。
(2)物理防治:用55℃温水浸种子15分钟。
(3)药剂防治:①苗床土壤用土壤消毒散6克/平方米加细土地5千克,拌匀后下垫上盖。②喷洒铜铵合剂(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铵1∶5.5的比例,研成细末混匀密闭24小时)4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用25%瑞毒霉10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倍液喷淋。湿度过大可用干土或撒草木灰吸湿。
编辑:石慧芳
审核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温祥珍
(作者:科普中国责任编辑:天极科普君)
IT新闻微信公众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
使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
X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