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懂笔记”创始人董军:我只想做一名好的“记录者”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IT新闻频道】“懂懂笔记”是董军的公号,也是我最早关注的那一批身边朋友的公号。
“2406篇原创内容,577位朋友关注。”笔者自己做自媒体也有一段时日,坦率地说,在自媒体圈儿,如果你发现某一个朋友的个人公号有超过500位朋友同时关注,这或许说明了两个可能,这个公号的主人不但自己勤奋,保持了高产能和好文笔,同时她或他也一定和自己在一个圈子,且经常“同频”。
除了媒体人,她更在意的角色是“好妈妈”。(右一为董军)
董军很坦诚,很热心,同时也是一位很幸福的妈妈。共同参加一些采访的时候,我和她经常互相蹭车,而被她蹭车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几乎每一次坐在副驾驶的她,都能接到女儿的电话,或者在车上匆匆给女儿拨过去一个温馨的电话。电话一通,整个车里马上洋溢开暖暖的氛围,让在一旁认真驾驶的我都不由得挂上满脸的笑意。
20年前,我刚到北京那阵子,蹭得最多的就是董军和她老公的车了。现在总算“还”回去了。
从此就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了
在正式投身自媒体行业之前,董军在中国经营报社度过了自己整整20年的光阴。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最早一家市场化运营的财经类媒体,很有幸,董军经历了该报改版、腾飞、辉煌的全过程,从记者一直做到了报社主笔,始终在一线采访。
因为采访,行走在世界各地。
回顾在报社的这段岁月,董军颇有感慨。她认为,一个好的媒体平台,是成就一个好记者的土壤。中国经营报送给了她两点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是学习的能力。中国经营报日常流程中雷打不动的“每周评报”,就是“人撕人”的绝佳现场。对朋友下手、对领导下手,不管谁的稿子,你要是能批评几句就可以证明你的水平。说实话,董军那时候很怕开评报会,但每次又很期待评报会的到来。在一次次撕与被撕中,她从一个化学专业的理科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第二是资源。在传统媒体鼎盛的年代,只有大媒体才能更容易地获取到最好的采访资源。现在的很多年轻媒体人永远也想象不到那时候的老媒体人采访到大人物有多么容易。“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在那几年里我几乎全部采访过。中国公司的明星企业家则更不在话下。对于记者而言,这些采访机会可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你时刻在与全球最聪明、最成功的人对话。”她说。
2016年在洛杉矶采访陆奇(左一)。
在HTC最辉煌的时候,采访HTC创始人王雪红(右一)。
当然,那些年还有一样东西让董军感到格外珍惜,那就是记者证。在2000年初,有记者证的人还不多,有这样一个证件真是一份荣耀。其实,后来在董军决定辞职离开报社的前夕,曾经最让她纠结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交回记者证。“从此,我就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了”,董军笑称。
董军喜欢在一线的采访生活。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职业,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事物,每天都可以与行业里最成功的人们交流,他们无疑都是社会上最聪明的人。
“我尊重坚持阅读的人,所以,我自己也会努力去做一个‘让自己尊重的人’。”董军说。
董军对新闻敏感话题的判断和捕捉能力,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这也是让她感到颇为傲骄的一个话题。“说实话,我经常在找选题和想标题时灵光一现,瞬间找到一个别人想不到但又非常吸引人的话题角度,这或许是我的天赋。”董军说。
在这方面其实没有太多“方法论”,董军也曾经与团队的小伙伴们交流过,但最终悲伤地发现有些本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能力还是她当年在报社里“练”出来的。她回忆道,“那时候因为做的是周报,几乎所有新闻都需要自己寻找被日报同行踩过的‘第二落点’,因此你必须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观察力和独特视角。”
这是一份似乎永远充满着新鲜感的职业,因此,董军一做就是20年。
不过,突然有一天。董军突然感到了一丝疲惫。她没有想太多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己已经按照惯性走了20年,或许这一次应该换一种方式去生活了。
那个时候,她并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做什么,甚至完全没有方向。
其实,董军曾经在后来的日子里停下来思考过,自己当初想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身处的纸媒行业大背景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业20年,董军有幸经历了纸媒从最好的年代直到衰退的全过程。
给我一个记录的“出口”
刚刚从传统媒体出来的董军,也想去大企业里试一试。恰好有猎头在那一刻找到了她,接连向她递出两份中国知名大企业的JD。
不过,现实显得有些残酷,因为董军的年龄偏大这个简单的原因,导致她最终未能迈进那两家知名企业的大门。后来,她干脆放打消了去甲方的念头。
在迷茫中闲逛了一个月,董军却因此而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良机。
当时,发展得正如日中天的小米生态链正处于快速增长、快速孵化阶段。市场负责人正在谋划出版一本书来梳理和总结他们的经验。
曾经一直跟踪报道小米的董军,对小米的发展史比较熟悉,此前也写过一些关于小米的报道。因缘际会,最终意外得到了这次为小米挥墨出书的机会。
三个月采访,三个月写作。董军用了半年时间将《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完成。这本书不仅在中国大陆畅销,后来还在台湾发行了繁体版,在日本发行了日文版,都成为当地的畅销书。
“这六个月,是高强度的六个月,也是自己收获颇大的六个月。”董军回忆道,“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当作家,但多年的记者经历一直在轻轻告诉我,其实我最擅长的就是做一个好的记录者。”
写完这本书的董军,似乎一下子又成了一名无事可做的“待业中年”。环顾自身,似乎自己也没有其他的绝杀技能,董军只好继续做“记录者”,开始正式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
不过,与外界的感受有显著差异的是,董军从来没有把自媒体人当成自己的职业。
“人到了这个年龄,唯一的技术就是写作,最大的兴趣也就是写点儿自己真心想写的东西。所以甚至可以说,我只能做这个事情。”董军想得很简单,“这个行业还能发展多久,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更看重的是,我想写一些东西,想表达一些思想,只要给我一个出口就行。”
另一方面,董军极不喜欢自媒体行业目前的这种发展趋势,甚至由此开始对自媒体这个行业有些担忧。
“在我看来,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只要它是一家媒体,就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的道德标准,然而现在,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自媒体,行业有些显得乌烟瘴气。真正用良心去写字的人,恐怕连10%都不到。”外表温婉的董军,内心其实却是如此毫不妥协。
我知道董军想说一说业内“黑稿”和“马屁文章”的事情。这一定会得罪人,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坏坏地怂恿她,说说被羁押已久的“心里话”。
黑稿,是自媒体行业的毒瘤,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之间互黑,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以至于随便一开战,马上就有很多媒体和自媒体站在两侧来充当“打手”。
不过,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也有很多企业如同找到了“法宝”,一旦看到针对自己品牌的批评性稿件就说“这是黑稿”。某家企业被批评了,也会马上跳出来说 “这是对手操作的”,因为对手一向都很黑。
董军想对业内朋友说的是,“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没有哪家企业是完全干净的,你们心目中的不少‘大厂’也都干过同样的事情。”
董军坚定地认为,自媒体人同样应该有媒体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所以,自媒体人可以写批评性稿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他们绝对不能在企业的指使下去故意抹黑竞品、友商。
近些年来,让董军觉得不爽的事情并不多,但是有一件事却曾经让她一度如噎在梗。
她曾写过某个手机品牌的批评性文章,那家企业在手机业务上一直折腾,中间也曾经让人们看到点儿曙光,但后来还是败得一塌糊涂。后来,董军偶然与该品牌一位离职的高管聊了一次,根据不少真实内幕和自己的思考写出一篇中肯的文章。
然而不久后,董军意外地接到了该品牌公关公司的电话:“老师,我们能问一下,你这篇稿件是哪个竞争对手找你写的吗?”
那一刻,董军感觉自己被对方的怪异表达活生生地噎住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她平静地回复对方:“你觉得他们业务做成这样,还有哪个竞争对手值得花时间去黑它吗?”
做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人
“‘自媒体人’这个词汇,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人’。”董军认为,过去20年间自己曾经附身于大媒体,所有的选题都要跟着媒体的要求走,有很多自己想说、自己想记录、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都无处安放。现在,再没有行业限制、再没有所谓的“正面负面”限制、再没有话题的限制,所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自己都可以说出来、写出来。
同时,董军想告诉业内企业和媒体朋友的是,“我始终是一个严谨的媒体人,我知道行业的原则和底线,所以即使是我要随心所欲地表达,也一定是最理性的表达。”
董军自认为自己所说所做配得上“媒体”这个称谓,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她都是一个“好的记录者”。而“理性”和“锐度”则是董军给自己的内心单独贴上的标签,时刻警醒着她自己。
只依靠前些年自媒体行业内倡导的“行业自律”是无法实现真正的“自律”的。但董军坚信,自媒体行业轻易不会有“被封禁”或者“被收编”的极端风险出现。
对于业内所谓的“爆款文章”,董军自然也想自己的篇篇都是爆款。且不说微信公号篇篇十万+,能有几篇十万+,也是她非常期待的事情。
总结自己在十万+这方面比较“失败”的原因,董军觉得除了自己的功底或许还不够深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脸皮不够厚”。
虽然自称“失败”,但我却注意到,不同文章在不同平台受欢迎的程度不一样,董军笔下的“懂懂笔记”如今在百度、今日头条、UC、雪球、界面、搜狐等等平台出来一篇、两篇十万+的文章已属稀疏平常。
董军喜欢自媒体人的工作状态——自由而富有创造力。她甚至觉得或许这才是未来职场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如果再给她一次重新选择职业道路的机会,她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媒体这条路。
“未来的90后、00后所面临的自由职业会越来越多,而我,已经提前‘自由’了。”她说。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